摘要:
今天给大家说说关于【艾灸】艾灸上火,竟是好事?学会这些方法,降火不再愁!的内容,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养生放松 ,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究竟说了些什么,有没有对您有点帮助。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养生放松(轻音乐)轻松音乐 - 养生音乐(安静 聊天 放松)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艾灸养生,因为艾灸不仅能够濡养气血,还可以健脾益气,美容效果也是可见一斑。但是,也有很多人艾灸出现上火现象之后,就不敢再灸了......从原理上来说,艾灸上火是因为体内病邪盘踞,淤堵了阳气通行的经络,而阳气得不到疏导和传输,就会出现类似上火的现象。口干舌燥;眼睛充血干涩、眼屎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鼻涕黄,流鼻血;手脚发烫,脸上长痘痘;睡觉不安稳,易醒;莫名烦躁,感觉疲倦等。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秋津薫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更进一步讲,上火是一种正常的好现象,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因为体质和病状不同,刚开始进行艾灸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口干、发热等症状,一般可以不用太过于顾虑,只要继续艾灸,症状就可随之消失。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医学依据的。中医讲“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是说,如果人体阳气被调动起来后,人体会有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用我们现在人常引用的话叫——正邪相互抗争的过程,这个阶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排病反应。而在这个过程中,除非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进行操作,否则阴阳是不可能同时上升的。阴阳只要不平衡,人体就一定会有症状出现。而当我们用综合的方法让阴阳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之后,症状最终就会消失。然后你会发现,你身体的整体情况也跟着上了一个台阶。全身的不同孔穴,并非均能与不同的疾病相应,如选用不当,或是作用形式没有把握好,不仅灸效不能施展,而且在施灸时或灸后千秋工坊热度依然持续回升,并感到厌恶和不适。关于上热下寒的内容,我们在昨天的文章中有详细论述,可以点击蓝字进行阅读《这个时代,十个人有九个都上热下寒!可人体的最佳状态却是:阴在上,阳在下!》。“上热下寒”常见于女性,“寒”是虚寒,当下焦阳气潘美辰近况不足,上焦的“热”在往下传输的途中就被堵了,“热”下不来,只有郁积在上焦,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虚阳上浮。表现为:上焦心肺有火,头面起疙瘩、口舌生疮,咽干咽痒等;虚寒于下,表现为腰腹喜暖怕凉、痛经、血瘀、经血黑、月经不调等。在身体的圆运动中,需要火从上往下降,去温煦肾水,需要水从下往上升,去滋养心火。火的力量本来是往上升的,想让它降下来,就要给它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中气不足,气路不通,火就降不来了,就会“上热”,同时肾水得不到火的温煦,就会“下寒”。气血不足一般是因为脾胃虚弱所致,消化吸收功能差的人基本都有这个毛病。气血不足,阴血就不足。艾火属于纯阳之火,灸后人体阳气得到补充,此时如果阴血不足,阳气就会相对过剩,就会向外浮散,引起上火。艾灸完上火了,接下来当然要想办法撤火了。那么,该如何降火?上身部位的穴位要少灸,然后八髎、足三里、涌泉,从上到下艾灸,打通中间的障碍以引火下行。对于气逆上冲,肝阳上亢等引起的病症,灸涌泉可以镇逆下气,灸足三里、绝骨可以引气下行。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清心热穴:小海、曲泽
清肺热穴:尺泽、穆罕默德·纳吉布拉鱼际
清肠胃热穴:曲池、合谷、内庭
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穴、行间穴。
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
清热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涌泉穴
不会取穴?关注:灸大夫(jiudaifu),或下载APP:经络穴位图解
刺激降火穴的方式,除了艾灸之外,按摩、刮痧、拔罐也是可以的。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