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资讯 >> 正文

读《回归储惠斌教育本质》有感

网络 健身知识 2年前 0
摘要:

今天给大家说说关于读《回归储惠斌教育本质》有感的内容,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鲁冰花儿 ,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究竟说了些什么,有没有对您有点帮助。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鲁冰花儿歌 - 少年儿童歌曲经典二 -->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当是首要职责,也在认真履行这一职责,在人生的三尺讲台上不遗余力。尽管从教多年,也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日星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对教育更高层的要求,依然不得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探究,尤其当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互相碰撞的产生,学习便是每日的必修课,于是,无意中翻到了林格的《回归教育本质》这本书,眼前竟是一亮,这不正是我所渴望与赞同的教育理念吗?不正是我长期以来寻觅的教育灵魂知己吗?读之,品之,心灵的荒原喜逢甘霖。

本书前言中写道: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遗忘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造成目前青少年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有人在教育他。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了。因此,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听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这是多么合理的引用和精辟的解释。传统教育以及当前教育改革存在的很大问题,不正是“教育实践在孩子帝豪et925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的吗?包括我的教育,不也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吗?而在这样的教育下一张张童稚而渴求知识的面孔显得那样无力与茫然。“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前言中如是说。赞叹之余,我愿意与作家林格一起呼吁:只有让孩子主动学习,自由生长,未来才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如何在传统教育已成固定模式下改变这一角色的转换?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中写道: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展学习的快感。本节在降低难度这一点上,它是这样写得: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这与我们平常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但它说得又是合情合理。正如本文作者林格阐述的: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就”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只有尝到小甜头,才可能迈步走向最终的成功。谁能否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呢?只有懂得了孩子想什么,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击碎一个个屏障,教育的目的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不能自已。

在当前教育改革下究竟要不要分数?这个今天无数教育者困惑的问题在本章第四节是这样写得:当前教育改革的瓶颈在于地域性或者学校的统考,这样的考试区别于中高考等社会选拔性评价的教育过程中的评价,它广泛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模式,使所有的教育者中人疲于被动应付,失去了激扬生命主动性的教育改革探索热情。——“光明正大搞应试教育,旗帜鲜明抓素质”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我们需在接纳中高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改革,关键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决心取消平时的统考,以中考终端考试为目标,建立新型的教育评价机制。面对如此透彻的阐述分析,当是再好不过的硬道理了。真愿这一理念被当前学校广泛采用,真正做到“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

学生素质又如何好?教育实践中又如何更好地把握?当前教育包括我本人也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课更多地引发学生“问”“说”的兴趣,但是就我自身而言,在这点上还远远不够,总是不自觉地说得过多,关注结论,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品阅本书却是如是写得:“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内心的尊敬,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达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里也很欣赏作者对教育工作态度的详细分析:“很多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这样的教育者,是让孩子害怕的,是让孩子关闭内心的,而不是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和鼓励的,这样的教育者,无论多么幸苦,有着多么朴素或者伟大的动机,都是在从事失败和错误的教育。”这一系列言辞,如同匕首将我的内心切割,有时候面对孩子的失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何尝不是这样疾言厉色呢?痛定思痛的反省更让我领悟到了本节继续写得这样一段话:

“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心灵是需要温暖的,如此教育下的孩子又如何不爱上教育工作者?如何不爱上学习呢?教育的目的是不是也就此达到了?教育应如春风般和煦,如阳光般温暖,让教育的种子开出灿烂的花朵,让人性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辉。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这是本书第三章《全面依靠孩子中》第五节的标题。乍一看,就有一种入心的感觉,因为这是我教学中比较常有的现象,不说其它,但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来讲,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如的很多,因此,时常也请教学生,以学生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个时候,我收获到的便是孩子的骄傲感和自信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正如本节书中讲:“所谓放下,主要是一是放下面子,向孩子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孩子学习,你将收获到的是孩子自己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孩子。一旦有困难找孩子,哪怕是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孩子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更精彩,绝妙。”事实无不是这样。而教育工作者敢于装傻,在孩子学习时,很少“说破”,给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也是我常有的现象。正如书中而言:“孩子将因此获得智慧,而教育者将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才是正真的双赢。”“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实现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正真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理想教育永不过时。”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题目,是本章第六节的。曾几何时我们畅谈理想和人生抱负,可是,近些年来,很少看到有人谈理想教育了。因为人们认为它听起来很空洞、概念化。其实,正如本书中说得:“理想教育永不过时,不管孩子是做事还是学习,其兴趣和热爱乃至激情通常来自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诸如本书中例举的事例,说是20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大量的孩子与书本隔绝,与正常的学习机会绝缘,但是在若干年以后,这些人之中依然出现了名震中外的教授,杰出的作家,成功的商人......他们各有禀赋,但是禀赋绝不是决定他们成功的根本,他们和其他聪明人同龄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心中有这枚火种,这团火可以让他们不放弃,让他们在一有机会的时候就被照亮,让他们在最晦暗的日子里也能学习和有所收获,正如本书总结:理想是一枚深藏的火,可以抵御黑暗,度过艰难。在最见不到光的日子里,人的心灵也有来自理想火光的照耀,更能在坦途中提供能量。因此理想教育者依然要谈及,要播种,要让孩子的心灵土壤埋下这一永电驴搜索失败不磨灭的人生力量。

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更显重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名族若没有好的教育,这个国家或名族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是很难符合人性所需要的一切营养滋润,很难达到人类和谐的发展。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焕发人性的光辉。这点第四章第一节如是阐述:“星云大师说,世间的事物本就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光芒的一半,也有黑暗的一半。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人很容易失去坚守,人性的光辉因此被湮没。教育的崇高使命就是以人为本还原人性之美,从而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走出精神的困境。.....与其空喊什么道理教育,不如以人为本,以性为本,将人性中刘洋牧师的光亮发扬光大,同时尽量抑制人性中的黑暗和弱点的肆意滋长。”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这一理念实践到教育当中,本章节从“善良让孩子自主转化”“包容之美”“正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爱心,是无限珍贵的瑰宝”等几方面又具体分析阐述。如是,教育的目标又如何不生发人性的光辉呢?很喜欢本节“包容之美”中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包容与谅解是人性中的一朵芳香‘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诗一样的句子浸润着我的心灵,也涤荡着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我会在教育实践中让这朵“玫瑰”更加馥郁浓香。

“教是为了不教。”本书第五章如是说,那么怎样的教才是不教呢?本章第二节“教育者角色的根本转变”使我感触颇深,因为它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观。比如这里要教育工作者做“火柴”,而不是“蜡烛”。为什么?当我带着好奇与疑问读下去时,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的精妙性。是的,教育者做得当是“火柴”,而非“蜡烛”。请看本文的阐述就可明了: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育者内心的虚弱与执拗。最根本的原因,教育是一种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对象的完善,当教育者满怀深情地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在这里除了认同,我们还能有辩驳吗?

学习如同本文刚出生的牛犊要站起来的这一事例,说明了学习是人的本能活动。“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乐趣地学习时,不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快乐。

本节又写道:要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形成一种对抗关系。又写要做“农夫”,不做“园丁”,农夫是疏松土壤,兴修水利,涵养植物自行生长,而园丁按照要求修建植物的枝叶,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教育者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农夫”。最后又写做“啦啦队”,不做“陪同者”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给孩子呐喊助威,起到啦啦队的作用。以上三点无比精辟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的弊端并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本书这样写道:教育事业如心灵芬芳,一朵玫瑰是不需要布道的,她只是散发着它的芬芳,芳香就是她的布道。”多么诗意的表达,却也形象地写出了不教而教的境界。当教育者的状态达到了“不教而教”时,教育本身便会发生最大作用,无言而教化万方。天下所有教育者都能实现不教而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现实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最终获得幸福,那么作为教育者在此路上是否要进行不断反省和学习,让教育本身如本文所写的散发芬芳,在此教育下的受教育者的生活又怎么能不美好呢?

“知识并非力量”当读到第七章第一节时,这句话震撼了我,却也是必然的。因为在本书中好多教育理念不就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吗?在教育改革中作家林格的观点总是那么的不合常理,却也不无道理。我顺着文思继续看下去: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知识意味着规包伟铭 gino律,即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历史。......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不可能总是掌握最新的知识——因为人的认识不可能跟得上知识的爆炸更新速度,特别是互联网搜索引擎系统的产生,使知识本身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有限。很多时候,知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被更新的知识取代了。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和能力,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如是的教育观念又进行了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却有很多学富五车的人,没有任何力量,只能戴着高度的近视镜跌跌撞撞......把拥有知识本身当做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这不得不说是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新认识,当前探索教育改革道路,务必要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读《回归教育本质》受益匪浅,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以及新时期下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如何让教育更加弥久地释放幽香?因此,这本书是我教育迷雾中迎来的启明星,它使我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Tags: 本质
// 读《回归储惠斌教育本质》有感 //

版权申明:本文来自链接
*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处理,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