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体会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作为当年宁波军转的一员,我也走过安置考试这一个半程。
走出考场的那刻骄阳如火,百余日来的紧张和疲惫也似被挥洒到空气中的汗水——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随之涌上心头的,却是几许感慨与思考。

不少战友把军转考试比作高考,个人深以为然。原因有四:
其一,在重要性上,可谓不相上下。军转考试只此一回,不再有重来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重要性犹甚于高考。
其二,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通过自身努力决定后一阶段的人生走向。
其三,自身努力的方式,均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当年那句曾悬于教室或走廊的“书山有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师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又成了案头的训语。
其四,迎考复习牵动着亲友、特别是家人的心,纷纷以“家有考生”的规格加以“重点保护”,“以举家之关爱,求一考之无憾”的心情溢于言表。临考前夕女儿的那句“爸爸,祝你明天取得好成绩!”正是这一心情的生动体现(后与战友笑谈:出之其口乃是鼓励,入之我耳却不啻领导提要求、压担子,轻忽不得)。

在这样一段复习迎考的日子里,多少战友是这样度过的:开卷有益是常态,挑灯夜读成习惯,刚放下手机上的刷题APP,又打开“涛哥讲军转”发布的考试范围原文“寻章摘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在培训课堂上,或在一同自习的图书馆,又或是在微信群,7X24全天候的“学术沙龙”随时“开幕”,往往就在彼此问难之中,正确的理解和答案呼之欲出。不但问难双方各得进益,观众们也由此解疑释惑,不无收获。
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在互相感染中愈发浓厚,同志们既看到了他人的优秀之处,也激发出自己的求进之心。
其间,许多年轻同志不以资浅妄自菲薄,文采既佳,书写且工,仍孜孜不倦于考纲七篇,夯实客观题基础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也有许多年龄偏大的同志,毫无以两鬓斑白为辞不求甚解的懈怠,常常在法律条例的钻研中一“字”不苟,不学懂弄通决不罢休……
试问这样的场景,在岁至中年、儿女束发的人群中,又能几回得见?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这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应试的学习刚刚结束,迎接地方工作的学习却应自此发轫。只有多向书本学,多向实践学,多向群众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习总书记对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视和身体力行,贯穿于他下乡、求学、从政、治国的全部。《之江新语》中的大量篇幅都是由考察中实地亲见所得。
我在前期备考习作中,曾用“父老念念非多情,新语篇篇是之江”来形容人民领袖在浙江工作时调查研究方面的率先垂范,其间还有一小段推敲炼字的“头脑风暴”。
如今想来,虽然未将多日思得的诗句写到应试的答卷上,却已深铭于脑海,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超龙神主题曲自我深化?
“一日不为,三日不安。”考试结束当晚,不少同志都发现:不拿起书本来翻一翻,竟是若有所失。
因此我相信,“掩卷”只是暂时的,今后更多的将是同志们继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考场门外的道别,让我们可以迎来一段休整,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出去旅旅游、散散心。
愿每一位战友都能在秋天重逢时,“出游一夏,归来仍拥华年”。
向涛哥致谢,与诸君共勉。

拿起笔,随便写写就行
记录下你人生这场特殊旅行时的心情
投稿请发 taogetalk@vip.qq.com